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重庆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时政资料

时政热点:《都挺好》引发的思考,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发布:2019-04-03 14:14:49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重庆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都挺好》引发的思考: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近日,聚焦于原生家庭、养老等中国热点话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引发了社会对相关话题的热议。剧中女主角苏明玉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两个哥哥几乎夺走了父母所有的爱和经济支持。母亲的偏心,父亲的软弱,哥哥的或冷漠或跋扈,都成了种在苏明玉心中的童年苦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苏家的不幸,却可以成为窥视中国家庭之不幸的一个切面——重男轻女,中国男人式的冷漠,母亲近乎不可理喻的强势。这些真实鲜活的切面组合成连贯剧情呈现在荧幕上时,就极容易引发观众的共情,不少人甚至会自行带入苏明玉的角色。

  不过电视剧毕竟不是生活。就像网友说道,剧中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苏明玉遇得贵人,事业有成,过上了当初梦想的“出人头地的日子”,但现实中的“苏明玉们”更可能是庸庸碌碌,穷其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伤痛。剧里剧外的现实反差,也让“圆满向”的大结局受到一些质疑:我们真的能跟原生家庭和解吗?

  南大的杜飞教授在近日的《原生家庭这口锅》一文中引用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观点,即人的性格特征有40%受父母基因的影响,而剩下的60%则受到子女所处的个性化环境的影响,包括同学、朋友、同事等。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看,原生家庭并非完全不可被超越。

  超越的起点首先是对所处的初级群体的批判性反思。当我们突然对从小就习惯本能地选择接受的原生家庭所灌输的观念产生质疑时,就说明在我们这一代已经和父母一代在思想、眼界上产生了势差。这种怀疑甚至是羞耻感是促使个体突破原生家庭束缚的原始动力。但仅停留在不满和厌弃上不仅很难实现阶层(至少是思维阶层)的突破,甚至还很容易走向消极厌世的极端——发现仅凭原生家庭给予的资源很难得到想要的生活所带来的挫败感。

  这时,剩下的60%的环境因素就应该被有意识地培养和利用。譬如结交能促进个人发展的朋友,编织个体的社会资源网络,为自己人为塑造一个在思想、意识、资源上相较原生家庭都更为优质的次级群体,然后在这样的个性化环境中实现个人的蝶变。

  如果这两步都能做到,那么以笔者之见,和原生家庭的和解并不困难。一来,个人已经实现了跨层级发展,尽管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以经济要素划分的阶层,但至少在眼界、思想上都会较原生家庭有质的飞跃。这时再回头审视童年的伤痛,必然是一种更冷静客观的态度,甚至会感谢某处伤痕在岁月洗礼中已发展成个人的独特品质,成为人格归宿。二来,对原生家庭的怨恨也许会被一种出于怜悯、感恩等复杂情绪所驱使的情感反哺所替代,即给予原生家庭爱和包容,尽管它并不曾给予过你同样的东西。而和解的方式,很可能是引导那个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明白什么是对的,并尽一己之力让那个常年阴暗的角落里也能照进一束阳光。

  这样看来,剧里苏明玉与原生家庭和解并非编剧戏剧化的处理。但看剧的我们不能不明白的一点是,看似不那么解恨的和解,一定是基于“苏明玉们”完成了自身跨层级发展的前提,这种和解不是一种低姿态的无奈,而是一种高姿态的共情。

  文/王婕茹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1 http://www.cqs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29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